滴滴!更新時間到~上周末,小編參觀了在首都博物館新開幕的“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展覽不僅匯集了來自多家文博單位的精美藏品,還通過多種形式對館藏文物科學認知、保護修復、工藝復原、預防性保護的最新成果進行了展示。
把“黑科技”從幕后帶到臺前,讓更多優秀的技術產品能夠進入大眾視野,為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貢獻力量,這也是我們“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推介活動”的宗旨!話不多說,開始今天的回顧內容,有請這位“黑科技”上臺!
對于館藏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來說,“一件文物、一臺展柜”似乎就是全部。普普通通一臺展柜,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經過長期的演變,展柜早已不僅僅是一個供文物保存的空間了。展柜到底能有何“神通”?今天的主角有話說……
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展柜設計的初心是什么?當然是對文物的保護!所以,我們主角的第一大“神通”,就是集多種保護功能于一身,實現對柜內文物的全方位保駕護航。首先,硬度超高的定制合金鋼材和防爆的夾膠玻璃共同組成了它堅固、強壯的外形,堪稱展柜界的“硬漢”。接著,讓我們打開通過無線控制的專用鎖具,到這位“硬漢”細膩的“內心世界”去看一下:雙套照明系統投射出的柔和光線讓它所守護的文物始終處于一個適宜的色溫之下,安全照亮文物的美;恒溫恒濕、空氣凈化等調控設備組成的微環境調控系統更是讓文物的“柜內生活”四季如春、健康舒適。

照明系統

微環境調控設備
“硬漢柔情”的它,其實也是博物館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通過將柜內的數據采集系統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各項微環境數據會實時顯示在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的監控后臺,并自動記錄分析,當發現某項數值異常,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在后臺進行調控。為博物館工作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鑄就了主角的第二大“神通”——智能化。

監測管理后臺界面
除此之外,這第三大“神通”可就更精彩了,而且與熱愛博物館的小伙伴們息息相關。近幾年,讓文物“活”起來的呼聲不絕于耳。怎么做呢?提升大家的觀展體驗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除了細節,還有創新。試想一下,當你走近一件精美的展品,卻苦于隔著展柜玻璃看不清它的細節,正左顧右盼地尋找展牌、講解員來獲取更多信息的時候,你眼前的玻璃突然亮了起來,文物的虛擬影像在上面浮現,當你好奇地伸出手指左滑右翻,文物的前世今生就能一覽無余……這不是幻想!而是咱們主角的第三大“神通”——互動。剛才所說的玻璃,里面其實鑲嵌著一塊具有穿透性的OLED屏幕,在依然能夠看清文物本體的前提下,實現了圖文信息的全方位、高清呈現,還能精確地感知人手觸碰,觀眾可以隨心所欲地獲取柜內文物清晰的細節和其背后的故事。文物有了“畫面”,和觀眾之間也有了“互動”。

透明納米觸控屏幕
說了這么多,是時候揭曉主角的真面目了~得名于它的“神通”——智能互動數字展柜,研發者當然也是去年“第六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優秀獎”的得主之一——北京華源彤達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為文物的展示與保護注入活力,文物也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思路。科技的繁榮能夠為我們插上一雙智慧的翅膀,讓我們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由飛翔。”——北京華源彤達科技有限公司的心聲。